家庭互聯網發展不及預期,但智能化加深趨勢不改。當前家庭互聯網中智能家居滲透率仍較低。與美國 2018 年智能家居滲透率已達 32%相比,20 年我國智能家居滲透率剛超過 10%。根據 IDC 數據,2017-2020 年智能家居出貨量復合增速為 20.81%,當前智能家居 10%左右的滲透率處于導入期轉向成長期的節點,若爆發期來臨,滲透率將快速提升至 30%。盡管當前家庭互聯網發展不及預期,但智能化仍不斷加深,根據 IDC 預測,2025 年我國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 5.4 億臺。
品牌割據仍是全屋智能阻礙,短期看智能單品及多品互聯機會,中長期平臺型公司空間廣闊。當前入局智能家居的企業主要是傳統家電廠商美的、海爾,互聯網科技企業小米、華為等以及新型創業公司如歐瑞博、Broadlink 等,盡管傳統家電廠商與華為鴻蒙系統等有合作案例,但目前實現全屋智能的阻礙仍是智能家居品牌割據、生態圈封閉問題。
未來實現全屋智能更可行的模式是多品牌智能單品+第三方平臺以及解決方案。長期來看,硬件終端廠商的生態相對封閉,以實現自有產品的互聯為主要目的,而像涂鴉智能這樣的全球化IoT開發平臺服務商更具獨立性,不與單獨品牌綁定,允許不同品牌、各類智能單品接入平臺并進行交互,用戶可以通過一個應用程序控制全屋多品牌智能單品,以更開放的架構連接用戶與廠商。
投資建議:硬件感知層、傳輸連接層仍是當前布局熱點。我們認為家庭互聯網領域未來 3 年重點仍是布局硬件入口與全屋智能連接。硬件感知層中的 MEMS 感知芯片,MCU 芯片,智能家居控制器,局域、廣域通信芯片及無線模組值得關注。長期來看如涂鴉智能此類全球化IoT開發平臺服務商,如能成功建立海量連接形成網絡效應則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二、衛星互聯網:國內衛星制造產能擴張、發射進程加速,上游優先受益
軌道資源稀缺,衛星互聯網大規模建設箭在弦上。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對我國的國防安全、6G 通信革命、物聯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但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是一場太空資源的爭奪戰,據專家估計近地軌道能夠容納的約 6 萬顆衛星,而 SpaceX 當前已向近地軌道送入 1844 顆星鏈衛星,并計劃于 2024 年前共送入 4.2 萬顆星鏈衛星,以 SpaceX 當前產能來看其計劃并非虛言。適用于衛星通信的 Ku 頻段目前已經過于擁擠,各國將激烈爭奪 Ka 頻段。
20 年衛星發射明顯提速,中國位居世界第二。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 2021 年 1 月 1 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 3372 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為 1897 顆。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在軌衛星數量高達 412 顆。從全球每年新發射衛星數量來看,受益于小衛星發展,從 2017 年開始全球進入衛星加速發射時期,2017 年起首次超過 200 顆后,2020 年正式進入衛星發射爆發期, 2020 全年衛星發射數 1212 顆。
國內衛星量產需求在即。根據國際電信聯盟 ITU 官網的公示資料顯示,我國 20 年 11 月提交了兩個巨型衛星星座 GW-A59,GW-2 星座,總共 2 階段 7 組共 12992 顆寬帶通信衛星的軌道和無線頻段使用申請。據 ITU 的規定,申請的衛星星座需在 6 年內發射一半衛星數,在 9 年內完全發射完成。悲觀預期在未來九年能發射 75%的衛星共 9744 顆,樂觀預期能發射 100%的衛星共 12992 顆。假設不考慮衛星的退役,平均每年須有 1442 顆衛星增加入網才能保證該工程的完成。除此之外,由于近地軌道小型衛星壽命較短,所以即便我國衛星星座建設完畢,每年依舊需要發射一定量的衛星以替代退役、墜毀衛星。當前我國主要規劃的衛星星座計劃共需要 15854 顆衛星,假設星座基本建成時低軌小衛星的平均壽命為 5 年,則平均我國每年仍需要補充 3100 顆衛星,具備量產衛星能力的企業將持續受益。
民企衛星工廠擴張將助力補充衛星產能缺口。當前武漢衛星產業園具備穩定量產衛星能力,產能為 240 顆/年。GW 星座項目的衛星缺口巨大,星網集團需要產能補充。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率先具備衛星量產能力的企業將成功抓住此訂單機會并獲得可觀利潤。當前宣布有衛星工廠并具備量產能力的企業有長光衛星、微納星空、九天微星、銀河航天、智星空間、星空智聯等,加上武漢衛星產業園的產能,全部完成建設后產能共計 1405 顆/年。
發射端火箭運載能力、可回收能力及一箭多星能力成為重點。運力方面,藍箭航天推出的朱雀二號以及星河航天推出的智神星一號的近地軌道運載力均不低于 5t,遠超于其他企業的可比火箭型號,在當今低軌衛星互聯網建設熱潮中競爭力突出。除此以外,朱雀二號與智神星一號分別在太陽 500km 同步軌道以及太陽 700km 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領先于可比型號火箭。可回收能力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能夠實現回收利用的有朱雀二號、智神星一號以及星際榮耀推出的雙曲線二號。其中,藍箭航天披露朱雀二號預計能夠回收 20 次以上。此外, 12 月 7 日星河動力成功發射谷神星一號,順利將五顆商業衛星精確送入 500 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實現了國內民營火箭的首次連續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業發射的新突破。